□本報記者劉子陽
  “1+1”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是群眾眼裡的“金名片”,他們有組織、講紀律、能吃苦、肯奉獻,每一批律師志願者都用自己的行動,讓“1+1”行動和志願者精神薪火相傳,讓貧困地區的群眾共享法治陽光。
  以前,西藏自治區加查縣的老百姓,遇事找政府,維權就上訪,信“訪”不信“法”。“1+1”志願者範倜的到來改變了這種現狀。
  說到範倜,西藏加查縣委書記貢覺多吉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:“為了讓大家信‘法’,範律師在我們縣辦了幾件大事,交了不少掏心窩子的朋友。”
  貢覺多吉介紹說,範倜主動到信訪部門當“篩子”,讓信訪群眾先過自己這道篩查關。合法訴求,引導走司法途徑;不合法的,耐心講解。通過耐心疏導,真心幫助,以心交心,範倜讓全縣20多位老上訪戶走上了司法解決訴求的途徑,還和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。
  “啃下信訪積案這塊硬骨頭,使黨委政府擺脫了纏訪鬧訪的困境。我們縣一件上訪了兩年多的新生兒骨折醫療糾紛賠償案,範律師僅用兩天時間,就讓雙方達成協議,嬰兒的父母拿到了滿意的賠償。當事人連連感嘆:法律,就是好!”貢覺多吉說。
  雲南省普洱市委常委、政法委書記王軍提起“1+1”志願者更是豎起了大拇指:“第一次瞭解到他們,還是在我主管政法工作不久的一天。我們從省里接回了第五批‘1+1’志願律師,全都是從北京、廣東、山東派到普洱的資深律師。”
  那一幕王軍至今仍記得:“他們都是從北京出發,拎著大包小包,坐了50多個小時的火車才到昆明。下了火車又坐上汽車,繞過十八道彎,盤旋了十幾個小時的山路,才到普洱。一路上,真是難為了這些律師們,有的暈車連胃里黃水都吐出來了,但他們沒有一個人說半句怨言,個個都樂觀豁達,一副義無反顧的氣概。”
  王軍說,從此以後,他帶著發自內心的敬意,走近了志願律師,見證了他們為普洱各民族群眾辦實事、做好事、揚正氣、得民心的故事。這些志願律師為建設公平正義的法治社會,展現著“1+1”行動的獨特魅力,傳遞著“1+1”行動源源不斷的社會正能量。
  “‘1+1’行動進駐青海5年來,每年都能幫助我省解決十幾個縣和州群眾法律援助難的問題,而他們創造的綜合價值和避免發生的經濟損失,更是難以估量。”青海省司法廳廳長王勝德說,“1+1”志願者在青海服務地實現了三個百分之百,即人民群眾百分之百地愛戴和滿意,黨委政府百分之百地信任和依賴,法律援助服務質量百分之百地規範和提升。
  王勝德講述了一個“飛人”的故事:已在海南州連續服務3年的志願律師楊立明,有一次,老家有急事,必須趕回去處理。因為沒有合適的航班路線,他只能坐火車轉汽車。不少人以為,楊立明這一走,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;沒想到,楊律師僅離開了3天,就又出現在工作崗位上。同事們都開玩笑說,楊律師是插上翅膀飛回來的。
  後來,大家才瞭解到,楊立明在家辦完事,連頓飯都沒顧得上吃,就連夜趕火車往回返了,為的就是怕離開崗位耽誤了工作。前年,楊立明的妻子來青海探望丈夫,由於長途顛簸,加上高原缺氧,懷有身孕的妻子流產了。但楊立明並未退縮,他依然留在高原默默奉獻,讓一個個疑難案件得以解決。
  也許有人會問:這些志願者因為什麼這樣無私奉獻?因為什麼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深深愛戴?又因為什麼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充分信賴?
  對此,王勝德說:“是因為他們每天都快樂地生活在群眾身邊,悉心體察群眾生活,真心傾聽群眾呼聲,真實瞭解群眾所思、所想、所盼、所急。他們為服務地送了法律,明瞭思路,解了難題,辦了實事;為群眾解了心結,維了權益,做了好事,守住了司法為民這一生命線。”
  本報北京7月11日訊
  (原標題:送法律解難題維權益辦實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72thukb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